時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會議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發展目標,并聚焦“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6個具體方面。這些關鍵詞有跡可循——“十四五”規劃明確,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的新型城市。對比此次新表述,一處重要變動是,“創新”被排至首位。站在“十四五”規劃迎來收官、“十五五”規劃啟動謀劃的關鍵時間節點上,這一調整意味深長。
“因地制宜發展交通運輸領域新質生產力,加快實施‘人工智能+交通運輸’行動。”圍繞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的城市工作重點任務,交通運輸部已作出重要部署。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在江蘇蘇州、山東青島、湖北武漢、湖南長沙、廣州南沙等地,孵化交通產業園、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正作為重要抓手。今天,《探訪交通產業園》欄目走進江蘇南通,看一家數字交通產業園如何鍛造創新引擎。——編者
2023年,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被認定為“江蘇省數字交通產業園”,由蘇交科旗下全資子公司南通智迪全面負責園區運營。
數字交通關聯產業加速集聚
如港公路的司馬港橋下,一個安裝在橋墩處的無線小盒子里,集成了各種感知元件、無線傳輸和供電模塊,一旦船舶駛過發生撞擊,橋梁管理單位監測平臺就會立即發出報警信息……這一針對橋梁車船撞擊倒塌提供監測服務的報警“小黑盒”,來自于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內的江蘇科運智慧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江蘇科運智慧)。“通過數字化手段,破解常規橋梁養護痛點。”該公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針對常規中小跨徑橋梁日常運營風險場景,打造成套技術解決方案,圍繞5大產品體系研發出8款核心產品,在江蘇省110余座常規橋梁中成功應用。
近年來,南通市把數字化轉型作為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發力方向,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程度持續加深,運輸管理服務智慧化不斷升級,車聯網、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等關聯產業加速集聚。在此背景下,2022年10月,江蘇省交通運輸廳與南通市人民政府共建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加快數字交通領域創新發展,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字交通產業發展示范區。
成立兩年多來,一批江蘇科運智慧這樣的數字交通行業領軍企業相繼落戶、成長壯大,涵蓋車路協同、數字基建、交通智慧監測檢測、低空無人化應用等多個類型,產業集聚效應日漸凸顯。
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運營單位南通智迪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凱介紹,目前園區已入駐企業53家,形成了數字港口、數字道路橋梁、數字軌道交通和車路協同四大優勢產業集群。2024年,園區產值突破13億元,稅收超4330萬元,同比增長40%。今年上半年,園區總產值已突破6億元。
這些企業為何選擇落戶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大家看中的正是南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蓬勃發展的產業生態。”蘇交科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羅杰慧道出心聲。
南通智行未來車聯網創新中心
當前,繼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崇啟大橋、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3座跨江大橋建成通車之后,張靖皋長江大橋、海太長江隧道等4條過江通道相繼開工,南通“八龍過江”格局已基本成型,寧啟鐵路、滬蘇通鐵路在南通交匯,南通地鐵1、2號線串聯主城,南通交通樞紐地位日益凸顯,為數字交通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
“自園區揭牌成立以來,園區通過駐點招商、渠道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精準覆蓋行業產業鏈優質企業,持續構建細分領域產業鏈招商圖譜。”唐凱介紹,園區下一步將重點圍繞車聯網方向,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同時加快建設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二期),引進上海、蘇州等地優質企業,推進區域內船舶、海運等關聯產業集聚。
自研產品從實驗室到試驗田
寫字樓外,一架搭載著高壓噴頭的無人機正以每秒0.1米的速度爬升,機身下方噴出的細密水霧精準覆蓋在高空的玻璃幕墻上,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無人機清洗工作的試驗場景。通過智能飛控、精準噴淋及實時數據回傳技術,實現高空作業無人化、可視化、標準化,這一設備的應用使高空作業效率比傳統模式提升5倍以上,成為南通數字交通應用場景的又一重要突破。
“堅持服務交通運輸現代化、面向行業需求、立足南通交通發展實際,園區在構建數字港口、數字道路橋梁、數字軌道交通、車路協同等產業集群的基礎上,開發各類應用場景,開放交通基礎設施用于研發產品測試,形成落地示范效應。”針對園區當前的應用場景構建情況,唐凱介紹。
在交通監測檢測領域,園區推動江蘇科運智慧、江蘇中基工程技術研究有限公司在基礎設施全域監測、數據采集等方面資源整合,打造“科云”智能物聯網平臺、綜合采集站、城市生命線監管平臺等應用產品,強化風險監測和場景智慧分析。目前,光纖光柵結構檢測、模態檢測儀等道橋監測設備已在如皋長江大橋、九圩港大橋等實現應用;撞擊感知元裝備、視覺圖像位移傳感器、多元感知終端等監測設備產品走向全國市場,總訂單量超2萬臺。
在車路協同和汽車智能網聯領域,以智行未來車聯網創新中心為載體,園區布局數字孿生輔助控制系統,在城市交通路網、港口方面實現數據可視驅動和運動仿真,增強路口全息感知和港口物流可視化調度。自動駕駛小巴、無人巡防車、路口全息感知設備、車路協同公交站臺、遠程駕駛數字孿生系統……“車路云”一體化系列自主研發的產品,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在低空無人機應用領域,園區聯合艾飛航空科技(南通)有限公司搭建無人機綜合應用平臺,業務涵蓋無人機操控與技能培訓、青少年研學與無人機賽事等領域,構建“研發—生產—服務”一體化閉環,為工業巡檢、應急救援、智慧城市等領域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目前已規劃建設超1萬平方米的無人機訓飛基地。
“這兩年園區發展變化太大,從以前單一的電子信息、車聯網產業,發展到如今的多層次、多領域交通產業示范場景,整個園區都充滿了蓬勃發展的朝氣。”南通智行未來車聯網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是最早入駐園區的企業之一,總經理許長勇對園區變化深有感觸。
嫁接資源 推動產業生態良性循環
按照“技術創新—企業孵化—成果轉化—定向服務”的模式,南通數字交通產業園嫁接區域內外專利、技術人才、資金、研發項目等創新要素,系統構建科技創新機構庫、專家庫、人才庫、技術庫等,重點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推動數字交通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持續構建可循環產業發展生態。
目前,園區持續加強與在園企業深度合作,蘇交科結構輕量化監測中心、車聯網創新中心、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交通LED大顯示技術中心、數字交通與城市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技術研發平臺已建成投入使用,為園區交通行業技術攻關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
在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園區聯合地方政府、高校與企業共同打造智慧交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工程質量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等,提供技術實訓、產品檢測、網絡安全認證等服務,進一步助推園區企業資源共享。其中,智慧交通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已開展智能網聯汽車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綜合實訓、汽車線控底盤技術、智能座艙技術與應用等專業化課程,目前累計教學實訓超1.5萬人次。
“精準做好企業服務的同時,我們也將探索為企業提供更多便利,構建更好的園區生態。”唐凱介紹,園區下一步將在高水平創新平臺建設、數字化應用場景拓寬、交通產業集群提升、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打造等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活力,形成更為廣泛的應用示范效應,為江蘇省培育發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作出新的貢獻。